欢迎光临陕西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安福县建立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推进机制 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坚实基础

近年来,江西省安福县聚焦“高产、高质、高效”,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推进机制,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8.5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7.69%。实施“5G+田保姆”高标准农田管护新模式,引进高标准农田多元化运营主体,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工作成效连续六年获得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评先进,其中一等奖4次、三等奖2次。

坚持高标准建设,确保“建得好”

安福县严格按照“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建设要求,加大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高效节水、农田防护、配电设施等建设力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和水利排洪项目同步实施,配套完善山塘水库、灌溉渠道和大型排水沟等水利设施,打通农田灌溉“中梗阻”,实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配套”。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高位推动项目建设。每年2月份,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制定下发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和责任人,要求各项目乡镇提高政治站位,稳定项目建设队伍,做实做细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加密工作调度。前期准备立足于“早”,下好先手棋,每年12月份,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下一年的勘察设计单位;6月底前完成设计方案编制、专家评审、方案批复;7月份完成工程招标控制价财政评审;9月上旬完成施工及监理招投标,10月初开始动工建设,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完成”。建设阶段立足于“快”,突出调度密,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两月一督查”,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每周对各标段工程进度进行统计和排序,对进度偏慢的标段进行通报和约谈提醒,进度最慢、措施不力的项目乡镇交由县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成立巡查组,对工程质量、工程形象进行经常性随机检查,督促项目乡镇按照计划部署、进度要求、质量标准开展监督管理工作,通过上下联动和压力传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严格质量监管。按照“又严又好”原则,完善监管机制,全力保障工程建设质量,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工序、技术标准等规范施工,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严把材料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工程现场。将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质量、安全行为纳入管理考核范围,对责任主体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不良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形实行亮牌处罚,情节严重的列入责任主体诚信缺失黑名单,倒逼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工程质量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确保工程经得起时间和技术的检验。

坚持高水平管护,确保“用得久”

安福县坚持把高标准农田作为乡村振兴打基础、管长远的战略工程、系统工程,立足比较优势,破解发展瓶颈,突出“建管并重”,创新探索“5G+田保姆”高标准农田管护新模式,深入构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全域长效机制,实现网格化、标准化、常态化管护。

创新全方位管护模式。依托县河湖灌溉服务中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渠道管护方面的经验优势,积极引进农田水利专业管理团队,组建246人的“田保姆”队伍,对2017年以来已建成的27.41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全方位、保姆式”管护,所有的“田保姆”在其管辖的农田范围内,按照农闲季节每个月不少于2次、农忙季节每月不少于3次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巡田管护,确保每片区域、每条渠道都有人管、管到位。

建立长效化保障机制。出台县级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设立县乡村组“四级网格长”,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围绕实现“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等“五有”目标,将建后管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奖惩。在充分利用上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多方筹措、全面整合,加大县级财政配套力度,按照每年15元/亩(6元用于发放管护人员工资,9元用于日常维修养护)预算配套建后管护经费。

打造数字化监管平台。打造高标准农田“5G+田保姆”数字平台,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平台管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24小时报修专线电话,实现一个电话送修到田。创新开发管护人员管理系统,设置管护人员巡查监督、问题上传、语音汇报、事件评价等功能,管护人员巡查管护实行打卡拍照并上传到系统后台,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监管平台一键实现高标准农田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维护,形成管护工作闭环管理。

坚持高效能利用,确保“长受益”

安福县将高标准农田建后利用与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田承载功能,确保项目持久稳定发挥效益。

良田粮用保供给。将绿色水稻作为富民产业,高标准农田全部落实双季稻种植,有效带动粮食生产扩面增效,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5000余亩。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发展优质稻品种,全县粮食产能平均提高0.63%,每年可增产粮食425万斤,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3425万元。

规模流转增效益。将建后管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等模式,高标准农田土地规模流转面积26.98万亩,农机化提升10个百分点,土地租金普遍提高100元/亩,农户亩均土地流转纯收益达400元。

农旅结合促提升。立足产业链延伸,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引进培育金佳谷物、武功山米业等20家龙头加工企业,日总加工能力2090吨,引进井冈粮油集团在寮塘乡实施万亩种业小镇建设,带动万亩“井冈软粘”良种繁育和优质稻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持续提升。同时注重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旅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在项目区建设油菜种植基地,打造洋溪镇“十里金花长廊”等秀美田园,为乡村旅游赋能添翼,实现治一方农田、美一方家园。(刘小兰)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陕西之窗 shx.zh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